|
|||||||||||
|
|
塞北江南 多彩賀蘭 | ||
|
||
噠噠的馬蹄,穿過碧血黃沙,來到巨壁聳峙的山口,在巍峨絕嶺的腳下,一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上游奔騰而下,轉過中寧,開始變得溫柔起來。在這里,游牧文明遇見了沃野千里,而文明在交融與衍化中,賦予這片土地一個狂野而輕靈的名字:賀蘭。 “賀蘭”一詞,是匈奴一只部落賀賴種的音轉。最早見于《晉書·北狄匈奴傳》。據(jù)記載,公元284年到287年,西晉太康五年到太康八年,由塞北進入內地降附的匈奴人共分三批約有十三萬余人,《晉書》記載說:匈奴之類,總謂之北狄。北狄以部落為類,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種、鮮支種、寇頭種……十九種,其中之一便是“賀賴種”。 在古代,賀蘭有著極其重要的邊防地位,不僅是幾大朝代的的西北門戶,也是西夏王朝賴以發(fā)展的寶庫。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,民族遷移十分頻繁,在歷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區(qū)的重要屏障,被譽為"朔方之保障,沙漠之咽喉"。眾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,戰(zhàn)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。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到:"賀蘭山下陣如云,羽樹交馳日夕聞。"以"陣如云"、"羽榭交馳"形象地描繪了激烈的戰(zhàn)爭場面。雄偉的賀蘭山,巍巍向西看,她高瞻遠矚,傲視蒼穹;放眼廣闊無垠的蒙古高原,面對強勁冷酷的凜冽北風,迎擊西伯利亞的滾滾寒流,不屈不撓,英勇抗掙,頑強向上。她像馳騁沙場的將軍,更像祖國母親的赤子,捍衛(wèi)著祖國的邊防,保衛(wèi)著人民的安祥。 賀蘭也曾經是匈奴、鮮卑、突厥、回鶻、吐蕃、黨項等北方少數(shù)民族駐牧游獵、生息繁衍的地方。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,鑿刻在賀蘭山的巖石上,來表現(xiàn)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,再現(xiàn)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、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。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,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。賀蘭口距銀川城50余公里,位于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(xiāng)境內,山勢高峻,海拔1448米,俗稱“豁了口”。山口景色幽雅,奇峰疊障,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,約有千余幅個體圖形的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。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,構圖樸實,姿態(tài)自然,寫實性較強。以人首像為主的占總數(shù)的一半以上。其次為牛、馬、驢、鹿、鳥、狼等動物圖形。人首像畫面簡單、奇異,有的人首長著犄角,有的插著羽毛,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。表現(xiàn)女性的巖畫,有的戴著頭飾,有的挽著發(fā)髻,風姿秀逸,再現(xiàn)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,有的口銜骨頭,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。動物圖形構圖粗獷,形象生動,栩栩如生。有奔跑的鹿,有雙角突出的巖羊,有飛馳的駿馬,有搖尾巴的狗,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,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,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。 圖1:人面動物組合巖畫 “賀蘭山下果園成,塞北江南舊有名”唐代詩人韋蟾筆下的魚米之鄉(xiāng)就是賀蘭的另一種特色。賀蘭縣地處銀川平原腹地,西靠賀蘭山,東臨黃河水,南與首府銀川融為一體,北接國家5A級景區(qū)沙坡頭,湖泊從橫、水系交錯,大漠戈壁、長河落日,交相輝映。獨特的地理優(yōu)勢讓賀蘭縣出現(xiàn)了一批如“金山羊肉”“賀蘭大米”“賀蘭山東麓葡萄酒”等特色物產,其中“賀蘭大米”不僅產量豐盈,而且品質具備了“粒圓、色潔、油潤、味香”四大特點,蛋白質、脂肪含量尤高。用其蒸制的米飯,潔白如脂,粒粒晶瑩,黏而不膩,油潤香口,與著名的天津“小站米”可以相媲美。而金山羊肉更是遠近聞名,且其清燉之法,最能代表銀川平原飲食品格。 圖2:賀蘭大米 圖3:金山羊肉 聯(lián)合水務作為國內水處理行業(yè)的知名企業(yè),如今已在賀蘭這片大地上生根發(fā)芽、茁壯成長。目前聯(lián)合水務委托運營著國家級生態(tài)紡織示范園區(qū)-寧夏生態(tài)紡織示范園區(qū)的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項目以及周邊部分鄉(xiāng)鎮(zhèn)的污水處理項目,同時也在積極的拓展賀蘭縣周圍的新項目。我們相信,未來聯(lián)合水務在賀蘭地區(qū)業(yè)務發(fā)展更上一層樓的同時也會為當?shù)氐纳鷳B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工作作出更大的貢獻! 賀蘭,遠遠不是一段話能描寫的,更多的神秘和壯美還待您親自來看,或許,當您的雙手觸摸巖畫時,會聽到歷史的聲音。 圖4:寧夏賀蘭聯(lián)合水務有限公司廠區(qū)圖 |
相關新聞 |
·餃子飄香,喜迎冬至 ·流水迢迢湖水情 ·以知識為帆,行拼搏之舟 ·生命影響生命 ·智慧水務暨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培訓有感 |
收藏本頁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|
|